住咗院三日三夜, 我....攰到想嘔!! 尋日出咗院啦, 因為D抗生素未打晒, 為有轉多5日口服, 總好過响醫院搞搞震!
D 化驗報告都出咗啦 ~~ 樂樂對呢兩隻病毒呈陽性反應 :
Rhinovirus
Coxsackievirus / Echovirus
上網揾咗D資料, 分享吓 >>
鼻病毒(Rhinovirus)是常見的呼吸道病毒,主要可致咳嗽、鼻水、發燒、若患有哮喘者容易誘發喘鳴、更可併發急性支氣管炎及肺炎。秋、冬季節是感染高期。若家中的孩子生病了,咳嗽、流鼻水、發燒甚至氣喘,都可以由不同病毒引致,瑪麗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卓家良指出,除了流感病毒之外,還有很多不同病毒可致呼吸道感染。該院研究證實,鼻病毒是兒童呼吸道感染最大致病因,該院01年8月至02年7月一年之間,統計因呼吸道感染入院的兒科病人個案及化驗鼻咽分泌物,除了逾兩成個案檢測不到致病毒外,三成半是感染鼻病毒,其次是腺病毒,只有6.6% 是 因甲型流感入院。卓家良表示,估計每年瑪麗有1,057 名兒童因鼻病毒入院,以全港兒童人口計算,每年本港有1萬至1.4萬名兒童入院。
感染鼻病毒的兒童,平均年齡只有2.3 歲,八成有咳嗽及鼻水病徵,七成患者發燒,入院前平均 體溫攝氏 39 度,不少病童會出現如哮喘般的喘鳴,並有嘔吐症狀;一成孩子會併發肺炎,大部份病人在三天內出院,但也有11% 病童發燒超過一星期。卓家良指出,幸好鼻病毒較溫和,未有死亡個案。他提醒家長,鼻病毒沒有預防疫苗,只能靠個人衞生預防感染,病毒主要經由飛沫傳染,故患病時應戴上口罩及勤洗手。
腸病毒 (Enterovirus) 腸病毒是一種過濾性病毒,可分為70 多種,其中有小兒麻痺病毒、克沙奇病毒 (Coxsackie virus) A 群、B 群、依科病毒 (Echovirus) 及其他腸病毒 ( 如EV71) 。雖然叫做腸病毒,病人感染後卻很少出現腸道徵狀。這種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流行,夏季及初秋時是 流行的季節,通常侵襲 10 歲以下的小孩,成人個案很少。病毒容易散播於多人擠迫的地方。
傳染途徑:腸病毒的傳染媒介為糞便、口和手。感染腸病毒後,在出現徵狀前 2-3 天到徵狀出 現後 1-2 週都可從痰、鼻水、唾液、飛沫、糞便排出病毒,再經由呼吸道或口傳入人體。在數月後糞便可能仍有病毒存在,仍可感染他人。在衛生不良的地區,不潔的食水、食物可導致腸病 毒。
徵狀: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為3-5 天。大多數感染腸病毒的兒童是沒有徵狀或只有極輕微的徵 狀,而大部分過了幾天之後即會自然痊癒。如有徵狀,最常見的是發燒。
其他典型徵狀為手掌、腳掌、口腔出現水泡、潰瘍(手足口病) ,可能加上食慾不佳、咳嗽、出疹、疲倦、嘔吐、腹瀉等。病人通常在 7-10 天後便會痊癒。
併發症:有極少數病人可能出現無菌性腦膜炎、腦炎、心肌炎、心包膜炎、肺炎、肢體麻痺等 併發症。新生及較小的嬰兒,偶然會發生病毒性休克症 (常因感染了依科病毒及克沙奇病毒B 而造成), 若多個器官受病毒侵襲,死亡率非常高。
心肌炎:約 1/3-1/2 的心肌炎是克沙奇病毒B 所造成,可導致生命危險。
出血性結膜炎:由腸病毒70 、克沙奇病毒 A24 感染造成。
診斷:要斷定是何種腸病毒引起的感染,要由化驗室檢驗糞便或呼吸道分泌物,這對採取預防 措施是十分重要,但是,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幫助。如有數天持續或反覆發高熱及出現下述徵狀,表示病人感染併發症,應立即帶病人就診:
A. 神智不清、昏睡、極度睏倦。 B. 嚴重嘔吐、無法進食。 C. 手腳無力、活動困難。 D. 氣喘、 呼吸急促、嚴重咳嗽、心跳極快。
治療:現時仍未有抗病毒藥能殺死腸病毒,復原要靠自己的抵抗力。輕微者只需治療徵狀, 並多休息,適當補充水份。若感染了併發症,則要對症療法。感染腸病毒後,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 。對於不同類型之腸病毒,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疫。
由於該病是透過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而傳播,因此市民必需保持警覺性,積極採取以下預防措施:
‧ 飯前、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兒的尿片後應徹底洗手;
‧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;
‧ 保持空氣流通;
‧ 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玩具或用具應洗乾淨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